
以实战经验传递知识,为钓友解答疑问对于楼主的问题:立秋之后,饵料味型选择上是用腥还是香?饵料味型选择通常会和温度有一定的关联,温度高普遍使用香,温度低普遍使用腥。对于立秋之后的温度来说在做钓味型上该如何选择?是不是要弃香取腥,还是继续用香,一些技巧要掌握好一:立秋之后的鱼情、水情特点二:腥和香的味型在立秋之后做钓的选择技巧性三:辩证立秋后就弃香取腥的准确性立秋是夏天的尾巴,立秋后想要改变饵料味型,得熟知立秋后的鱼情,水情特点立秋后,做钓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的还是炎热的天气,飙升的温度,那么立秋后鱼情和水情是否存在变化呢?1:鱼还是趋向于深水活动,浅水活动有时间限制因为立秋后并不是完全达到秋天季节,温度也没有得到下降,所以整体的温度还处于居高不下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下鱼还是会趋向于深水活动来躲避炎热的天气,对于浅水来说,虽然也有活动,但比较有时间限制,一般在温度爬升前的清晨因为觅食的原因会游到浅水区,其它时间内多数会在深水区活动2:水表温度依旧提升很快,对鱼有一定的驱赶作用鱼属于恒温动物,所以它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生存的水域,立秋之后温度非但不下降还有上涨的趋势,所以高温情况下水表的温度就会逐渐升高,同时阳光充足对水体的穿透力加强,增加水体亮度,这种情况下就会对鱼有一定的驱赶作用3:小个体鱼处于高活跃状态,大个体鱼处于低活动状态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温度所导致,以笔者最近的出钓经验来看,即使温度达到35度左右,小个体的鲤鱼,鲫鱼都非常的活跃,吃口也非常的猛,但是大个体的鱼却上鱼率很低。这种现象下其实也和所选钓位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钓位选择亮水深水区,那么小个体的鱼类就相对较多,如果钓位选择在阴暗面,那么钓获大鱼的可能性应该就会增加腥和香属于一个对立面,立秋只是一个信号,是否改变味型还得依据实际做钓情况而定,几点技巧要掌握大部分钓友的惯性思维是:秋季要降温了,鱼开始要大量进食,所以饵料味型要改变了其实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分清实际做钓情况,那么盲目的改变就会起到反效果那么立秋之后饵料味型该如何选择呢?1:根据水情选择饵料味型水肥用香,水瘦用腥水热用香,水冷用腥水静用香,水动用腥2:根据鱼情选择饵料味型对象鱼不同,味型不同:如果是以低钓鲫鱼,鲤鱼,我们可以优先选择香味型饵料,如果以上层白条翘嘴为主,可选择腥味型饵料个体不同,味型不同:小个体喜腥,大个体喜香,在考虑到立秋后温度高鱼活跃性强,在依据不同个体鱼的数量选择味型,小个体鱼多选香,小个体鱼少选立秋之后饵料味型是否可以腥香结合?可以!但是要主突出一个味型例如:蓝鲫(腥)和疯钓鲫(香)搭配,我们可以香的比例多一些,可以加到百分之80,腥的比例少一些加到百分之20,在腥香味型搭配的同时尽量主要突出一个味型立秋之后饵料味型要不要马上弃香取腥?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很多钓友认为立秋后饵料味型就应该主腥少香,其实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主腥少香来说,一般应用于晚秋季节,因为这个时间段温度已经降低,同时鱼会开始大量活跃觅食储存能量用于冬季消耗,而对于立秋而言,温度并没有过多的降低,整体的温度还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直接就弃香取腥但是我们在饵料搭配上却可以腥香结合,前文我们也提及到搭配的注意事项,要尽量突出主要味型例如:笔者最近出钓都是单开918做钓,味型属于清淡型,进行搓饵做钓,在做钓过程中小杂鱼的闹窝情况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加入蓝鲫后,小鱼的闹窝情况略微有些严重,所以说立秋之后温度高,味型传输速度快,即使腥味型添加很少,但依旧可以很快速的吸引到小个体鱼类,更不要提直接用腥味型饵料做钓了所以说立秋之后饵料味型还是要以香为主,尽量少用腥,如果说做钓水域小杂鱼数量比较少,我们可以添加一定比例的腥用于诱鱼,但是也不建议比例过大总结一下对于立秋之后,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温度情况来选择饵料味型,切不可盲目的快速更换饵料味型,即使要改变饵料味型,也要判断出做钓水域的鱼情,水情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只有多方面考虑,我们才能在腥和香两种味型选择上切换自如笔者最后建议立秋之后还是以香味型做钓为主,腥味型为辅我是野钓手小孟,一个专注于野钓的钓鱼人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实战总结看法,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